当前位置:首页>会刊公报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5-07-13 11:36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度工作安排,4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文榜带领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及部分市人民代表,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视察组一行深入到江油市西屏镇皇嘉农业公司獭兔养殖和兔产品加工基地、川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海堂基地、大康镇百合花种植基地;游仙区柏林镇木本油料种植基地和葡萄产业基地、忠兴镇万鸿农业科技园进行了现场视察,认真听取了市、区、乡镇、农业经营主体及相关部门的汇报,并进行了座谈。视察调研组认为,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立足全市农业资源,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旅娱、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推进全市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业产业规模优势进一步凸现,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基地。

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496万亩,规划落实了江油市新安水果、涪城区杨家和关帝蔬菜、游仙区新桥街子蔬菜、三台涪城麦冬、北川县小坝片口中药材、安县高山魔芋6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种植业基地建设优势明显。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获国家级基地市认定,排名全国市州第一,在安县、梓潼、江油等县(市)建成标准化制种基地15万亩,占全省40%左右,水稻种子的产量和出口均占全国1/5。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常年生产面积110万亩,产量203万吨,产值69亿元,形成了江油九岭蔬菜、苏溪折耳根、武都香葱、厚坝生姜,游仙木龙观胡萝卜、国春芦笋,安县魔芋,平武和北川高山蔬菜等区域特色蔬菜品牌。油菜产业优势突出,油料面积及总产量居全省第二位,高芥酸油菜全国领先,在三台、梓潼发展高芥酸油菜12万亩,西普、日普公司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芥酸出口企业,年加工能力近10万吨,其芥酸产量占全世界总量的1/3,占国内市场的80%。中药材产业特色鲜明,初具品牌优势,形成了江油附子、青黛,平武天麻、厚朴,三台涪城麦冬等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北川苔子茶和平武绿茶为代表的茶叶基地基本形成。游仙、涪城和梓潼等地的蚕茧产业以优良的品质享誉全国。水果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三台崭山米枣、北川猕猴桃、平武果梅、江油青林口白花桃、新安猕猴桃、葡萄,梓潼蜜柚等特色水果种植基地。规划建成了涪城杨关产业带、安县花城果乡、江油新安农业公园、大康百合花爱情谷、游仙富乐花乡、盐亭西部花都等休闲农业基地。

养殖业标准化建设发展快,在全省位居前列。全市已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场)4400多个,其中,部级示范场15个、省级示范场42个、市级示范场120个,万头标准化生猪规模场75个,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基地镇(乡)60个;种猪存栏规模及质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有双汇、长林公司等生猪规模加工企业7家,年加工能力600万头。小家禽(畜)产业全省领先,江油獭兔养殖、加工能力及质量位居全省第一,现存栏种兔14万只,养殖规模800万只,被国家标准委命名为“国家级獭兔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成为全省白獭兔品种选育基地。全市肉鸭和种鸭存栏规模、加工能力居全省第一,鸭业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五。圣迪乐公司以优秀的产品品质和巨大的产业规模,稳居全国蛋品销量第一。雪宝乳业公司以“公司+小区带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已发展成为日加工乳及乳制品200吨的川西北最大现代化乳品专业生产企业,“雪宝”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乳品市场的主要品牌之一。

(二)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2014年,市级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资金1.685亿元已落实到位。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达到86.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18%,农业规模经营程度进一步提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截止2014年底,全市农民合作组织达到2425个,其中,农民合作社达到2202个,农民合作社注册资本34亿元,入社成员约36万户,带动农户79万户,农民合作社年销售总收入达到86亿元。农民合作组织成员年人均收入7106元,比上年增长15%。2014年全市新增注册家庭农场450个,达到550个,发展迅猛异常;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2家。

(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4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9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82家,县级113家。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加工经营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四川铁锜力士实业有限公司、高水农副产品批发有限公司、绵阳双汇食品有限公司),10亿元以上的4家,5亿元以上的9家,1亿元以上的6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带动农户94万户,带动各类生产基地496.5万亩,为农民创商品收入147亿元。

二、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小,品种小而全,竞争力不强。

虽然,我市在基地建设方面有了一定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统一的、长远的科学规划,产业发展主导方向不明确,存在各自为阵,产业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基地规模小,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农产品市场开发不足,农业综合效益低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原料数量少、质量差,市场占有率低,社会影响面小,企业实力增长缓慢,带动农户能力有限。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不足,经营方式落后,产品包装、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形不成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导致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龙头企业自身发展不足,“龙头”带动作用不强。

虽然,我市已形成了优质粮油、生猪、蔬菜、种子、林业五大优势主导产业,但与省内和国内发达地区比较,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市仅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2个,而旗舰型龙头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仅有3家,上亿元的也只有60家,多数农业企业自身实力较为薄弱,投入农业产业的力度有限,产业辐射和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有些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产业基地“产”与“加”脱节,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基地,在收购环节又不顾及产业基地和农民的利益,“龙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目前仅有魔力科技、西普化工等少数企业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其余产业和产品基本处于初级加工或出售原料产品阶段,多数龙头企业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

(三)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不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在我市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联结不紧密。目前,多数龙头企业实行的是订单合同定购,而这种合同订购关系非常脆弱,在现实中往往得不到履行,当市场紧缺时,农民惜售,市场滞销时,企业压级压价,不愿收购,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简单买卖关系,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专合组织内部管理规范化建设水平不高,民主管理机制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对农民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强,也使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

(四)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项目扶持机制还不健全。

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力量不足,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层次普遍不高,懂技术、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更缺乏。职业农民培育才刚刚起步,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育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公益性农技服务机构还不完善,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各类社会组织、中介组织为农服务还很薄弱,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应用、生产服务、市场销售、物流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还严重滞后,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多。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是围绕项目走,没有紧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民增收需求,对主导产业的引导支持方向不明确,投入散而乱,没有很好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应有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主导产业受益和农户受益程度不高。

三、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强化主导产业,抓好市场建设。

政府的科学规划能引导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应当主要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潜力,同时依据生产习惯和生产规模,发挥特色优势,明晰重点发展产业,避免规划的产业过多过散。要充分发挥规划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区域规模产业,发展 “一县一业” 、“一乡一品”、“一村一基地”的大产业格局,以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组,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避免产业雷同和恶性竞争,在全市建成一大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发展大市场,形成大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要继续抓好大宗的、有品牌、有特色、质量好的农产品销售,把“绵阳造”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同时,要用市场化的手段广泛吸收各方资本,加快建设和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农产品集散市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业态,使我市真正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物流中心。

(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激发农村活力。要在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向农业和农村投入,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联营、托管等方式流转土地,将土地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和规模经营。要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规范化建设指导和服务,帮助其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尤其要建立健全各方利益联结机制,使其充分发挥组织农民、带动农民、服务农民、助农增收的纽带作用。要大力实施农业人才工程,鼓励各类人才投身农业,培育一大批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养农业产业带头人。要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投身到产业化经营第一线,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联合和合作;鼓励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各类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开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应用、生产服务、市场销售、物流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我市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运作,生态化的标准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必须大力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与作用,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各地既要大力培育扶持本地优势龙头企业,也要放宽视野,加强内引外联,依托知名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扶持龙头企业,一定要用“产业化”的思路操作,抓住基地建设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连结这个关键,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互利互惠、共荣共衰”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助农增收。要做大做强已有精品品牌,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争创名优产品、名牌商标,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加大品牌推广力度,着力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在助推一个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负责的管理机制,部门分工合作的产业推进机制,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机制,政府企业农户齐参与的发展协调机制,保障有力的财政投入机制,推进产业加快发展。要制定落实扶持政策,突出重点,加大财政支农扶持力度,要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重点扶持有市场潜力和产业优势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要重点从政策措施方面支持旗舰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