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审议意见

绵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意见

发布日期:2020-09-07 15:52文章来源: 市人大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2020年6月24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绵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社会化养老情况的报告、关于生猪产业发展和保供给情况的报告。经审议,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和县域经济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六大行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但也还存在县域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区位优势发挥不充分、发展支撑不强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精神,用好用足省市关于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高质量完成“六大行动”年度任务。认真谋划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认真组织实施《绵阳市区域协同发展规划(2019-2025年)》,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发展、协同发展。

二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加大投资力度。狠抓项目建设,聚焦“两新一重”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交通、水利等领域项目投资,抓好新能源汽车、5G网络、城市建设等方面投资,有效拉动民间投资;狠抓项目招引,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围绕全市“686”重点产业引进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提升产业本地配套率;狠抓项目储备,抓紧梳理对接符合中央政策取向、绵阳发展亟需的项目,加大项目包装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新增中央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项目,推动更多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国家、省“大盘子”。

三要进一步筑牢县域经济产业支撑。指导各县(市、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对接全市重点产业进一步找准各自主攻方向,聚焦1-2个优势产业集中攻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六大重点产业和六大创新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恢复振兴,全力以赴帮助企业渡过生产经营难关,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用力抓好现代农业重点产业、主导产品发展。

四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抓紧查漏补缺,健全完善稳定脱贫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重点部位、重点领域环境问题,实现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深入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圆满完成三年行动目标。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健全社保兜底机制,解决好部分群众上学难、看不起病、住危房等急迫的现实问题。

五要全面反映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成效。在全力以赴抓好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扎实做好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创建工作,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二、关于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在实施文旅融合重点工程、培育文旅经济发展主体、健全文旅融合体制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文旅融合深度不够、文旅经济发展不足、要素供给不配套、服务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坚定推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文旅经济作为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来抓,科学编制“十四五”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和旅游交通规划。进一步增添措施,聚力打造一个核心枢纽、建设三条精品线路、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构建我市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确保到2025年全市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文化旅游供给力、文旅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真正把绵阳建成西部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

二要扎实推动文旅融合重点任务落实。加快实施文旅融合“七大工程”,进一步聚焦特色,打造一批文旅品牌和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示范园区。着力培育文旅经济发展主体,发展壮大一批文旅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发展专业化、特色化的中小微文旅企业,满足不同层次的文旅需求。制定促进文旅经济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加快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推广互动、线路共建的全方位合作格局。

三要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要素保障。扩大市级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文化旅游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旅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保障用地方式,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加强旅游策划、项目建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人才队伍建设,做实文旅经济人才支撑。

四要不断提升文旅服务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服务设施现代化,进一步完善接待、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推动服务手段信息化,依托“智慧旅游”,提升接待标准、接待能力和消费便捷程度。加强文旅市场监管,依法打击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游客权益的行为,进一步优化文旅经济发展环境。

三、关于社会化养老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通过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完善政策体系和机构建设等措施,推进了我市社会化养老事业的不断发展。但也还存在养老服务水平不高、队伍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部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运营不规范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加大支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化养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引导扶持,抓好已出台的诸如照料护理补贴等养老政策的落地落实。认真分析当前我市社会化养老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多渠道加大对社会化养老事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二要创新机制、强化监管。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地方标准化体系,加快养老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养老服务机构行为。进一步明晰部门职责,强化监管措施,完善行业规范和秩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联合监管与分级分类监管并重的监管机制。高度重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存在的非法集资等不稳定因素,严厉整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健康有序、良性竞争的养老事业发展新格局。

三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科学稳妥整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养老服务资源。进一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大力支持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大力推动符合现代养老需求的医养、康养产业发展,支持、鼓励引进国内大型康养企业入驻绵阳,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积极推进医疗养老联合体、养老院-卫生院“两院一体”等发展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医养、康养机构,真正做到老人“进得去”“医得了”“养得好”。

四要强化保障、提升水平。按规定足额兑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社会保险等政策性待遇,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的薪资水平。开展多种形式业务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水平。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与医院、高校、科研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创新研发智能养老技术和适老化产品,为老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进一步巩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成果。进一步加大对失能、失智、残疾老人的关爱、照顾力度。

四、关于生猪产业发展和保供给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全面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持续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充分发挥生猪养殖龙头企业重要作用,千方百计抓好生猪生产,实现了生猪产业快速恢复。但也还存在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较大、中小养殖户弃栏空栏率较高、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压实责任, 确保稳产保供政策落地落实。进一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压实生猪市场保供稳价主体责任,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认真研究、主动协调、积极争取,用好用足用活各级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提高生猪生产、市场流通、质量安全监管和调控保障能力,确保2020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生猪出栏任务。密切关注生猪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制定解决措施。

二要规范处置,切实防止和阻断疫情扩散。认真研究非洲猪瘟的传播渠道,提前谋划防控预案,通过科学手段全面做好疫情排查监测;严厉查处收购、贩运、屠宰贩卖、随意丢弃病死猪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强力震慑。

三要科学规划,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结合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调优全市生猪产业布局;结合实际、创新模式,推动“川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尽快在我市落地见效,高标准创建一批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防疫规范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场,推动我市生猪养殖模式向现代化迈进。

四要加强服务,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强精准服务,提高生猪防疫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模式,加强生猪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在基层建立全覆盖的流动技术服务队伍,帮助养殖场户解决生产和防疫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生猪养殖政策性投保比例,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

五要强化监管,确保猪肉市场供给稳定有序。进一步加强对生猪市场的监管,及时掌握市场供应动态,认真做好预案,确保猪肉供应充足;加强猪肉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监管,加强检疫检验,特别是从外地调入生猪的检疫,严把生猪质量安全关,确保猪肉供应安全;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销售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确保猪肉市场安全稳定有序。统筹抓好牛羊肉和禽肉等畜产品供给,多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

以上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市人民政府要在三个月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