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审议意见

绵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意见

发布日期:2020-09-07 16:04文章来源: 市人大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2020年8月26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绵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1至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2020年市级预算调整方案及1至6月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2019年市级决算(草案)的报告、关于2019年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的报告、关于全市项目投资工作情况的报告;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情况的报告。经审议,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2020年1至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加快推进、经济运行逐步恢复、主要指标稳步回升、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场预期总体向好、社会发展大局持续稳定。但也还存在服务业回升缓慢、投资项目储备不足、用工需求下降、稳就业压力较大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定和人大决议,扎实做好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赢得新优势。进一步落实好财税、金融、就业等方面的助企纾困政策,扎实抓好减税降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社保费“减免缓”等工作,积极支持和帮助各类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全力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战,加快“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要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行动,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6大重点产业和6大创新产业,加快打造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加速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重点服务业基础优势,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重点产业和主导产品建基地、育产业、创品牌、拓市场,分层分级梯次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生猪供给。

三要持续用力抓项目促投资。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项目投资有关会议精神,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全力推动《抓项目促投资19条硬措施》落地落实,全力以赴做好“投资唱主角”这篇文章。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推动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成熟项目尽早开工、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形成更多有效投资额和实物工作量。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大力开展精准专业化招商,不断扩大项目总量、扩充投资增量。扎实抓好项目储备,加大项目储备包装和向上衔接汇报力度,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库,增强投资后劲。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做好企业融资、用电、用水、用气、交通等要素保障工作。

四要大力提振消费市场活力。继续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惠民促销活动,落实好促进餐饮、汽车消费等支持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优化城乡商业零售业企业规划布局,强化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积极培育新型消费,鼓励企业运用“网络直播”“社交电商”等无接触、少接触型消费新模式,促进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加快释放文化、旅游、体育、养老、托幼、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的潜力,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

五要千方百计稳就业。抓住新技术、新产业带来的就业机遇,进一步统筹做好大学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落实各项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以返乡创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

二、关于2020年1至6月预算执行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压缩一般性支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的支持,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有力保障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质效,会议要求:

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依法加强征管,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认真落实减税降费和各项财政扶持政策,积极应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支持经济恢复发展。切实加大对民生实事的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政府过“紧日子”思想,严格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二要加强调整预算监督管理。调整预算要依法按时下达区和园区,督促相关部门和地区将资金尽快落实到具体项目,确保各项专项资金落地见效。加大对调整预算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特殊转移支付和抗疫特别国债转移支付资金的跟踪监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三要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控。进一步增强债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监控机制,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坚决杜绝违规举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分类分级妥善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指导县市区(园区)开展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政府债务规模、结构、使用、偿还及其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等情况。

三、关于2019年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审计工作,积极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对2019年市级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编制、政府投资、重点专项资金、“三大攻坚战”相关资金、重大政策落实、疫情防控资金和捐赠款物情况等进行了审计,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审计监督职责履行积极有效。但也还存在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审计结果运用和追责问责机制不够完善、从源头上推动整改需要加强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强化重大决策执行监督。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加大对促进就业、民生保障、减税降费和抗疫特别国债等方面政策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确保惠企利民政策落地见效。

二要加强查出问题整改。健全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情况、审计移送处理情况、审计整改情况“清单”制度,实行台账管理,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被审计查出问题的部门和单位应当深入分析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科学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落实整改责任,扎实开展整改,做到应改尽改。加大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信息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要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市人民政府要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督查督办和绩效考核范围。对审计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或其他事项,审计部门要及时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和单位处理。

四、关于项目投资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项目投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和省市项目投资有关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扎实做好稳投资各项工作,全市项目加快复工开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步回升。但也还存在投资增速全省排位下滑严重、部分市县重点项目推进缓慢、后续项目支撑不足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认真落实“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有效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加强项目管理服务联动,帮助做好规划选址、土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推动成熟项目尽早开工。加强沟通衔接,明确项目落地建设时间表、路线图,进一步提高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

二要加大项目招引力度。落实“一把手”外出招商等制度,持续开展精准专业化招商。聚焦6大重点产业,围绕已有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抓好先进制造业项目招引。聚焦6大创新产业,抓好创新产业项目招引,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带动能力大的项目、服务能力强的平台、市场前景好的技术。聚焦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抓好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引,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三要扎实抓好项目储备。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要窗口期,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深入研究央省政策支持领域和投资重点,加大项目储备包装和向上衔接汇报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省“大盘子”,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库。

四要全力做好要素保障。找准对上争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用好用活产业发展基金、应急转贷资金、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切实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充分发挥银行对企业融资“主渠道”作用。坚持“非禁即入”,全面放开民营企业投资领域,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主动服务项目建设,切实做好企业用电、用水、用气、交通等要素保障。

五要持续优化项目投资环境。认真执行办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议和审议意见,全力推动《抓项目促投资19条硬措施》落地落实,持续优化政务环境,纵深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推动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纾困惠企措施直接惠及市场主体,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生存发展能力;持续优化法治环境,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持续优化人文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全省领先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实施《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尽锐出战、持续攻坚,提前一年完成全域减贫任务,北川、平武两个国定贫困县实现高质量摘帽,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9%降为零,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也还存在产业基础不够牢、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弱项、部分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持续推动有关决策部署及《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落地落实。严格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市委既定部署,把责任、政策、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到位。采取有力措施克服疫情灾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做好收官阶段各项工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引导贫困群众走依法脱贫、依法致富的道路,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要认真做好脱贫攻坚普查工作。严格按要求做好国省普查登记、数据审核验收、发现问题边查边改等工作,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全面梳理回头看大排查、历年巡视巡察、考核评估、暗访督查、审计等发现问题,强化动态核查,抓好问题整改,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发现问题改到位、不反弹。

三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全面落实防返贫机制、“四不摘”要求和兜底保障措施,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全力防返贫、防新贫。有效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抓细抓实贫困地区各项防灾救灾措施落地落实,加快灾后生产恢复,加强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和帮扶,保障灾后基本生活。优先保障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大力推进产销对接和消费扶贫,拓宽扶贫产品销路,促进扶贫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完善贫困群众优先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联系帮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力破解“插花式”贫困难题。

四要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采取有效举措鼓励引导贫困户树立脱贫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克服“等要靠”思想。强化技能培训,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持续开展“星级文明户”“脱贫达人”等评选表扬活动,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

五要统筹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深入推进全市解决相对贫困试点工作,将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六、关于传染病防治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在法律宣传、健全体系、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强化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全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但也还存在预防意识不强、人才队伍不稳、基层网底不牢、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进一步增强传染病防治意识。充分认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持续认真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强化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依法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责任、保障责任、协调责任和监督责任,持续抓实抓细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其他各类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推进健康绵阳建设。

二要健全完善传染病防治长效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认真总结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举措固化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常态化制度,并将其纳入传染病防治“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传染病防治工作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确保实现预防、治疗和监督管理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中西医协作机制、应急物资和技术储备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要不断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工作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责任,不断加大政府综合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疾控、医疗卫生机构必备的检验检测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加强医疗防控物资、疫苗储备和管理,着力提升防治保障能力。加强传染病防治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待遇保障水平,提升传染病防治专业化水平。

四要筑牢传染病防治基层网底。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持续开展传染病法律法规和卫生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公共场所健康监测与消毒行动、农贸市场整治行动、交通出行健康安全行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健康体检行动等活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文明健康素养。加强对基层传染病防治机构的技术指导,加大对学校、餐馆酒店、大型商场超市及企业卫生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持续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疾病的监测和监管,推进防治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