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审议意见

绵阳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审议意见

发布日期:2021-04-26 12:33文章来源: 市人大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2021年2月24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

 

绵阳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情况的报告。经审议,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落实,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去年,PM2.5年均浓度和优良天数率两项指标首次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提前进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国控、省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但也还存在综合治理不够深入、问题整治不够彻底、基础保障不够有力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绵阳市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三十六条硬措施》《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做到管行业必须管生态环境、管业务必须管生态环境、管发展必须管生态环境,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格局。

二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提升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聚焦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切实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进一步补齐短板弱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聚焦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涉及的6项整改任务和全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自查问题,进一步压实责任、细化措施、强力整改,确保所有问题按时按期整改到位;对已经完成整改的,要适时开展“回头看”,切实巩固整改成果,有效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三要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三线一单”,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各项举措,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深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切实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加快构建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风险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充实一线执法队伍,配强执法设备,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

四要科学谋划全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认真编制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和“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二、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会议认为,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在培育创新转化主体、搭建创新转化平台、优化创新转化环境、激发创新转化活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够高、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要素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持续用力推动有关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以高水平建设中国科技城为统领,着力打造国防军工科研生产重要基地、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四次会议精神,全力抓好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建设、科技城新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与成都、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深入贯彻实施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扎实抓好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法执法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

二要扎实推进军民协同创新。完善重大国防科技项目协作配套体系,高质高效服务保障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高等院校建设发展,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作出绵阳应有贡献。统筹整合军地科技资源,推进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军民融合示范平台建设,有效利用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促进军民协同创新。提升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四川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市场化运营水平,促进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在绵科研院所发展孵化器、产业园,聚焦优势领域、前沿技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加快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

三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提升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弱的问题。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共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完善科技孵化服务体系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速在绵各类技术市场扩容提质,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

四要 切实加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探索构建“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竞相跟进”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加强重点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不断壮大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充分保障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合法权益,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