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审议意见

绵阳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意见

发布日期:2022-06-30 09:40文章来源: 市人大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2022年6月29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绵阳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的报告、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的报告、关于2021年度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2021年度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的报告。经审议,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实施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品”工程为载体,强化统筹、精准发力,努力补齐现代农业园区短板,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为加快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还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够强、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充分、支撑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坚持分类原则抓好园区建设。聚焦粮油生产、畜禽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等重点,引导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园区类别结构。持续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园区“一园一策”提升行动,有针对性地补齐道路、水利、电力、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大力推进省市级粮食园区建设,加快打造“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种养循环、五良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

二要坚持以“三品”工程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把实施“三品”工程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新一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携手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联合育种创新攻关,加快推动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国家级生猪种业园区和生猪、蔬菜两个省级种业园区建设。聚焦品质提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推动园区由增产向增产与提质并重转型。持续做强做靓绵阳农产品品牌,深入开展“绵品出川”行动,推动更多园区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三要大力推动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园区提质增效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在园区建设精深加工基地。进一步拓展现代农业园区功能,加强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康养、文创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制作等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四要进一步强化园区发展支撑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条例》,进一步规范建设和管理,依法保障园区健康发展。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切实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园区建设提供信贷支持,鼓励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为园区内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广泛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挖掘培育农业本土人才,不断夯实园区建设人才支撑。支持鼓励各地争创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在全市形成竞相发展、晋级升星的良好局面。

二、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

会议认为,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深入组织实施服务业特色培育、企业引培、项目带动、消费提升“四大行动”,大力推动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全市服务业总量规模日益壮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济贡献不断增强。但也还存在稳增长压力较大、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市场主体有待进一步培育壮大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全力保持稳定增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助企纾困、援企稳岗、减税降费等重点工作,让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时、充分、高效地享受到政策红利,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更好发展。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活动,切实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电力、物流等各类要素保障,积极为服务业企业营造更优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分析研判和统筹调度,抓紧查漏补缺、对标补短,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制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形成要素资源优势和政策引导效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巩固提升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支柱型服务业,培育壮大科技信息、特色餐饮、医疗康养等成长型服务业,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供给质量。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三要积极开发消费市场。加快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和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夜间消费、文创消费等特色消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推进传统商贸和实体商业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打造特色街区、智慧商圈等消费新载体。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形势,全力抢抓重点节假日和消费旺季,高质量办好各类主题促销活动,推动消费券发放提质扩面,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提振消费市场活力。深入开展“绵品出川”行动,推动更多绵阳服务品牌“走出去”。

四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引进更多综合实力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服务业企业和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服务业项目,大力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实力较强的服务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提高专业和服务配套能力,积极引导经营能力强、业绩好的个体工商户向规模化、企业化发展。

三、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坚持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宣”各项措施,推动打击治理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也还存在部门协作不够紧密、打击治理力度仍需加大、宣传防范措施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切实强化部门协作。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各项措施的统筹、推进、落实,进一步完善反诈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打击治理工作联席会议作用,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成员单位责任,做到一盘棋部署、一体化运转、一致化落实。健全完善定期会商机制,统一执法尺度,切实解决案件管辖、案件定性、法律适用、证据标准等分歧及难点问题,有效形成打击合力。进一步健全金融行业和通讯运营商对涉诈“两卡”的风险筛查机制,坚决铲除“两卡”违法犯罪滋生土壤。

二要切实强化侦查打击。深化“依法治网”行动,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做到重点案件深化打、高发犯罪攻坚打、同区域案件集群打,实现打团伙、斩链条、断通道、追幕后,形成强大震慑。加大对组织非法出境“黑中介”的打击治理力度,深挖境外窝点团伙,强化机场、边境拦截工作,严防外流作案。建立健全涉诈重点人员动态管控机制,夯实“劝返”工作基础,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多措并举提高“清降”工作效率。

三要切实强化宣传防范。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治宣传纳入“八五”普法重要内容,深入组织开展反诈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识骗防骗的意识和能力。针对老年人等易受骗群体、案件高发行业和重点地区,建立健全对涉诈网站、APP及诈骗电话、诈骗短消息处置机制,进一步强化技术反制和预警劝阻,最大限度预防案件发生。

四、关于“双减”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切实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谋划推进,在推动教学提质增效、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综合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部门协同联动有待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校外培训治理有待深化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进一步强化协同联动。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细化制定我市“双减”实施方案任务分工清单,明晰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促进部门协作配合,有效形成工作合力。将落实“双减”工作情况及实际成效,作为督查督办、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持续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努力形成减负共识。

二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课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全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将作业管理作为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重要内容和督导考核的重点,引导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优化作业设计,加强作业指导批改和及时反馈,进一步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深化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优秀教师交流轮岗等制度,推动城乡间、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要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坚持“一校一案”,指导农村学校、小规模学校修改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落实课后服务补助经费,进一步加强课后服务保障。

四要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完善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严格审批程序,以规范培训时间和收费行为为重点加强日常监管,有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强化培训广告管控,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全面落实“黑白名单”公示、实名制管理等制度,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体系和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联合惩戒机制,持续保持严管严查的高压态势。适时全面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回头看”,坚决巩固治理成果。

五、关于2021年度政府债务管理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各项规定,从严控制政府债务限额,切实加强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有效发挥了政府债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也还存在政府债务规模增长较快、还本付息压力较大、债券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全力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坚持开源节流、强化税收征管,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积极稳妥化解存量债务。科学确定举债规模,确保举债规模与财政承受、偿债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持续将全市政府债务率指标控制在风险预警线内。根据列入风险预警和风险提示名单的地区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科学合理确定其债务限额,确保高风险地区债务可控。

二要进一步加强债券项目管理。加强项目前期规划论证,做好项目收入、支出和收益预测,积极争取新增政府债券资金。加强监督检查,推动政府债务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好发挥政府债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加快项目建设,严格按建设进度拨付资金,避免债券资金沉淀。

三要切实提高债券资金绩效。加快制定新增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债券资金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管理和评价结果应用,不断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梳理评估存量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认真排查整改存在的问题,确保债券资金合法合规使用。

六、关于2021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重要举措,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大力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切实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有效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但也还存在绩效目标设置不够科学、制度机制不够完善、过程管控不够严格、跟踪监督不够到位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各地各部门绩效管理意识,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将绩效目标设置作为预算资金安排的前提条件,进一步优化部门整体和项目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大力推进绩效专业人员队伍和第三方机构力量建设,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二要进一步强化全过程管理。加强事前绩效评估,严格执行零基预算,从源头上防止低效无效的资金安排。加强预算监督和绩效运行监控,及时纠偏纠错,减少资金沉淀闲置。加强事后绩效评价,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进一步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三要进一步强化全覆盖管理。积极推进绩效管理扩面增量,进一步拓展涵盖“四本预算”重点绩效评价项目覆盖面。进一步加强涉及政府采购、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政府债务项目等重点领域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切实抓好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推动绩效管理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要进一步强化管理约束。严格落实预算绩效管理“两书一函”制度,切实加强跟踪问效。认真组织开展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监督问责。将预算绩效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本级部门和预算单位、下级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切实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