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审议意见

绵阳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意见

发布日期:2023-07-06 16:13文章来源: 市人大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2023年7月4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

绵阳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市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询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科技城新区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报告、关于以消费为重点做大服务业情况的报告、关于开展“绵品出川”活动情况的报告、关于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情况的报告、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和服务能力建设情况的报告,市中级法院关于解决执行难工作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绵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经审议,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

会议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帮助民营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增信心,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但也还存在惠企政策覆盖面不大、企业生产发展要素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部分企业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加大政策兑现力度。精准对接落实国省惠企政策,加强政策系统集成,不断完善我市惠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稳经济政策落实办公室”作用,持续加大送政策上门力度,进一步提高惠企政策的覆盖面。进一步健全惠企政策兑现服务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优化兑现流程,提高兑现效率,确保各项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应兑快兑。

二要强化企业要素保障。切实提高银政企融资对接活动的精准性、实效性,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用好用足“人才十条”,扎实做好重要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人力资源服务,多措并举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切实加强用地保障,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降低用地成本,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统筹做好用电、用水、用气等要素保障工作,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三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五大行动”,持续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营造更加便捷的政务环境。全面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大力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两清”行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大力营造更加稳定的法治环境。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深入实施“暖企”行动,常态化开展“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活动,真心实意为企业排忧解难。

四要激发企业内生动力。落实梯次培优行动计划,推动民营企业坚守实业主业,聚焦优势领域深耕细作,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家坚定不移走转型升级之路,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品牌意识,进一步做强叫响“绵阳品牌、中国品质”。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加“三推”活动,大力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关于科技城新区重点项目推进工作

会议认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用好国省支持科技城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攻坚,大力推进科技城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新区建设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但也还存在部分重点项目建设滞后、招大引强力度不够大、要素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动态监测,针对进度滞后的重点建设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及时协调解决征地拆迁、建设主体变更、手续报批、融资贷款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多渠道筹集新区建设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开发建设。扎实做好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等要素保障工作,大力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二要坚定不移抓好项目招引。全面落实“招商十条”,扎实抓好“双招双引”各项工作,围绕新型显示、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精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和头部企业、领军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大力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培育壮大生物及医疗器械、数字经济、机器人等重点特色产业,努力抢占产业新赛道。

三要进一步增强工作合力。进一步加强科技城新区各机构与市级部门的沟通衔接,更好实现重大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推进,有效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健全完善推进考核机制,因地制宜设置新区直管区、统筹区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切实调动各方面参与新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关于以消费为重点做大服务业工作

会议认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促消费十三条”,在推动服务业集中集聚、夯基补短、提质扩容和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市服务业总量规模日益壮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进一步增强。但也还存在服务业总量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优、消费潜力释放不足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加快建设成渝消费副中心。立足绵阳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推动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样化消费体系,大力培育智慧零售、智慧家政、数字文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金融等消费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扩大消费规模、提升消费品质、促进消费升级,进一步提升消费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二要大力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强化对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运行调度,持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力争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努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聚焦“4+3+N”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专业化培育科技信息、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积极争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深入开展“绵品出川”活动,推动更多绵阳产品、服务品牌“走出去”。

三要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深入实施消费扩容提质行动,推进传统商贸和实体商业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全时经济、首店经济,打造特色街区、智慧商圈等消费新载体。积极抢抓节假日消费旺季,加大消费券投放力度,高质量办好各类主题促销活动,推动消费持续回暖。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聚焦畅享“白红绿”文旅IP,着力推出更多优质文旅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更好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四、关于开展“绵品出川”工作

会议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开展“绵品出川”活动,通过开展特色产品推销、组织企业优选特色产品、集中赴外宣传推介,拓展了市场销售网络,打响了“绵阳造”特色产品品牌,持续释放了对外开放动力活力。但也还存在活动谋划不够充分、品牌推广质效不高、成果巩固还需拓展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谋划。认真分析总结前期“绵品出川”活动成功经验,加强后续活动系统谋划,加快“绵阳造”走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步伐。有针对性做好市场分析、沟通联络、展品陈列、产品推介、合约签订等重点工作,优选一批“绵阳造”好企业、好产品,立足资源优势和互补性,找准发展契合点,推动产销对接取得更大成果。

二要进一步打造品质品牌。加强与专业团队协作,组织参展企业开展针对性培训,优化企业营销策略、强化产品宣传包装、补齐品牌短板、提升品牌价值。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矩阵作用,持续加大与国家、省、市各级主流媒体和重点网络直播平台的合作力度,广泛讲述“绵阳造”特色产品“好故事”,不断提升绵阳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要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持续加强绵阳与厦门、东莞、苏州、佛山等地区域协作,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产业联动、市场合作,努力推动双方签约项目落地落实。以“四进”活动为抓手,畅通产销合作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链,推动“绵阳造”特色产品常态化进入全国各地商贸流通体系,进一步提升绵阳品牌的辐射力。

五、关于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工作

会议认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围绕构建“34821”水网工程体系,统筹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加快建设,2023年度在建工程超额完成了“双过半”目标任务。但也还存在部分重点在建水利工程进度滞后、拟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力度不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全面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压紧压实责任,强化协调联动,进一步完善水利领域抓项目促投资工作推进机制,着力协调解决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多措并举推动在建工程尽快建成达效、拟建工程尽快开工建设;健全多元化水利工程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国省专项资金支持,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

二要认真谋划储备重大水利项目。围绕满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精心谋划一批具有带动力、引领性的重大水利项目。抢抓国省加大水利项目投入力度的新机遇,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力争铁笼堡水库、唐家山水库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纳入国省“大盘子”。

三要大力提升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加快现代水网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保护等功能,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加强灌区工程和供水工程建设,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加快完善末端渠系配套,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六、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运行工作

会议认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把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作来抓,着力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切实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基础,2022年全市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成数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基层医疗卫生健康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财政保障不够到位、医疗人才缺口较大、医保政策支持不够有力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机制,严格落实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保障责任,落实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经费保障政策,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方面的投入倾斜力度,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完善医疗卫生体系运行机制,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落实。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坚持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和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二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人才招引培养。用好“人才十条”,采取公开招聘、考核招聘等方式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充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全科、儿科、呼吸、传染病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一体化配置和管理,建立健全“县域医共体”人才流动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制度,采取职称评聘政策倾斜、设立人才奖励基金等方式吸引并留住医疗卫生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要进一步加大医保基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医保精细化管理机制,有序推进DRG支付方式改革,采取合理提高医保基金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总额控制指标、年度新增医保基金重点向乡村医疗机构倾斜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比例以及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性收入占比。统筹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村卫生室医保结算,探索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满足农村地区参保居民就近就医需求。

七、关于解决执行难工作

会议认为,近年来,全市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在促进执行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执行办案提质增效等方面持续攻坚,如期完成了“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目标任务。但也还存在执行到位率不高、执行工作能力有待提升、执行联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进一步提升执行工作能力。切实加强执行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上下一体、内外联动、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执行工作指挥调度体系,进一步加强“立、审、执”有效衔接,不断提高执行到位率。切实加强执行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查控系统和智慧执行系统等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执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切实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执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行能力。

二要进一步健全执行工作联动机制。强化纵向沟通和横向联动,切实推动“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大格局落地生根。各级政府要加快推动发改、市场监管、公安、住建、金融、税务等部门与法院数据信息共享,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各级政法机关要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大对拒执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形成震慑。

三要进一步强化执行难源头治理。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畅通市场主体获取信息的渠道,引导市场主体防范交易风险。积极运用诉讼调解、执行和解等方式畅通矛盾纠纷解决渠道,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和执行案件增量。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以案释法工作,提升全社会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八、关于《绵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工作

会议认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切实压紧压实责任、完善配套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充分发挥了《条例》在规范城市市容秩序和加强卫生管理方面的法治保障作用。但也还存在学习宣传不够深入、问题整治不够彻底、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执法力度还需加大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一要精准高效抓好《条例》学习宣传。将学习宣传《条例》纳入“八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积极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广度,进一步推动《条例》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切实增强各方面支持、参与维护城市市容和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要扎实抓好执法检查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认真对照《执法检查反馈问题清单》,特别要聚焦违法建设、违规养犬、户外广告和招牌容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压实整改责任,持续推进所列问题全部按期整改到位。坚持举一反三、源头治理,全面抓好建章立制工作,健全整改落实“回头看”机制,持续巩固整改成效,确保问题整改不反弹。

三要优化改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城市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环卫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切实推动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建筑垃圾消纳场等重点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停车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坚持科技赋能城市管理,

高质量建设运行“数字城管”系统,推动住建、环保、公安、自规等相关部门信息互通共享,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四要持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充实一线执法力量,配齐执法车辆、执法记录仪等必要设施,强化执法专业培训,规范、有序、高效开展城管执法工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加大宠物饲养、停车管理、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的执法监管力度。健全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衔接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大力推行柔性执法、非接触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水平。